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在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最激情的岁月,却陷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之中。
天宝的前三年,给李白重大打击。使他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心灰意冷。
李白虽号称“轻侠”,十步一杀人,千里不留行。
但马上取功名不是儿戏。
从李白天宝年间的一些诗歌之中,能看出战场上驰骋的李瑄,是李白梦中的自己。
安禄山叛乱,马嵬驿政变,李瑄拜天策上将,册封太子、接受禅让,登基为帝……
一系列复杂的操作,李白无法去深想。
有时候,李白也会在“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时自问。
他想“澄清天下,海县安定”的志向是不是异想天开?
终与安社稷,功成五湖去。
像范蠡一样,功成身退。
想像谢安一样,高卧东山,鼎定乾坤。
想像姜子牙、张良一样,受到君王的赏识,完成自己的远大抱负。
或者,他想一步登天。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这就是李白!
等老迈多病的时候,李白才会更明悟一些。
李瑄用高适、杜甫、王昌龄等,都是李白的好友,皆高官厚禄。
但他们是李瑄在这二十年间,一步一步提拔上来的。
李白浪漫飘逸,宁折不弯。许多时候,并不适合官场。
特别是李隆基将李白“赐金放还”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敢用李白。
在李白思虑之间,李瑄已经结束讲话。
百姓们鼓掌欢喝,掌声如雷鸣,久久不落。
随后,李瑄吩咐百姓们散去……
人群逐渐散开的时候,一袭朴素衣着,衣带系得十分随意的李白完全映入李瑄眼帘。
实际上,李瑄早就见到气质如鹤立鸡群的李白,但他能抑制住自己的心情,将自己的话一字一句说完。
与李白相遇固然高兴,然李瑄谨记他的主要目的。
“太白,好久不见!”
李瑄一步一步来到李白面前,感慨万千地说道。
他还以为自天宝二年曲江一别,就永远也无法再见。
“拜见至尊……”
李白回过神来,向李瑄拱手拜道。
他虽然傲权贵,但他的思想贯彻的是“为人臣”和“位极人臣”,他对皇帝还是很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