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常科要层层选拔。
制科也不是谁都能去的,官员和布衣主要觉得自己有自信,均可自荐应考;另外公卿推荐也可应考。
在开元天宝年间,很少有通过制科,而身居高位的人。
但开元年间的宰相,有三分之二都是进士岀身。
高宗宰相薛元超晚年感叹人生有三恨:一为不是进士及第,二为未能娶山东五姓女为妻,三为不能参与编修国史。
薛元超是宰相,也是高宗时的文坛领袖,博学多才,却以非进士而遗憾。
这使得进士在士人们心中的重量无有比较。
有种种先例,使才子们对进士科趋之若鹜。哪怕与制科同,大部分士子会选择常科。
李瑄知道,大诗人杜甫会参加这一次科举,他选择的是制科。
“通一艺者赴长安”,杜甫的对自己的诗歌有绝对的自信。
李瑄与驿长又聊了一会,然后探查驿站内的尺带珠丹。
李瑄让两名亲卫形影不离地守护尺带珠丹,哪怕是在那车上,以免尺带珠丹不敢面对李隆基,自寻短见。
“将军,山人要离开了,今后再见吧!”
李泌经过沐浴更衣后,向李瑄告别。
他不喜欢繁琐的礼仪。
也认为那对他没意义。
他要回到终南山深处的茅草屋内,继续修炼,感受生道合一,领悟长生不死。
“皇帝赐我金玉无数,对您来说有如粪土。您不贪图富贵,但在没成仙之前,衣食住行还是要有的。”
李瑄取出一袋钱,交给李泌。
这袋子中除了一千多文钱外,还有一些散碎金银。
不是李瑄不舍得,如果份量太重,李泌不会收下。
李泌可是连肉也不食的人。
李泌没有推托,他往来于嵩山、华山、终南山,需要盘缠。
“此玉先生也收下,算是留个纪念。”
李瑄又将一块玉佩递向李泌。
此玉佩只是李隆基赏赐的众多玉器中的一个,上面雕刻有一株松树,品种顶级。
“将军心怀天下,怜悯苍生,您的礼物,山人收下了。去一趟边疆,开拓视野,受益匪浅。风雪雨雾,山川河泽,其中皆有大道。”
“如果将军将来离开长安,山人还想跟着将军见识一下边塞的大好河山。”
李泌接下玉佩后,向李瑄说道。
如果李瑄拜相,他一个道士,不适合和李瑄在一起,否则会引来非议。
通过两年时间的观察,李泌发现李瑄是复杂的人物。
其他李泌也不愿多想,但李瑄对百姓的纯粹,是他生平仅见,哪怕史书上也没见过。
李泌相信,不论什么时候,哪怕李瑄再进几步,也依然会那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