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另外,对于黄河源头的探索也被写入贺书中。
其他降伏吐谷浑、通颊、党项等部落,也有描述。
还有就是战利品的详细记录。
最后完结以后,李瑄还亲自执笔附加一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若吐蕃不为附属,至长安叩首,臣来年直取逻些”。
天宝元年,河西节度使王倕曾在贺表结尾说:“臣独辑甲兵,日讨军实,终当拔逻些城青地,斩赞普之首,以悬北阙,则臣之愿毕矣。”
谁都认为这是吹牛皮的话,李隆基都不敢奢望,只是图一笑罢了。
谁能想到?只短短几年,最难完成的事情,擒吐蕃赞普被李瑄完成。
只要养精蓄锐,两年内储备足够的物资,训练高原军士,发动民夫,必能攻破逻些城。
后世在附属国的问题上,经常犯一个错误,以为纳个贡、和个亲就是附属国关系了。
实际上,吐蕃从不是大唐的附属国,哪怕是文成公主和亲,吐蕃朝拜的时候。
唐与吐蕃在最要好的时候,只是盟友关系。
两年前吐蕃想与唐为附属,都知道是缓兵之计,想借此修建城池。
城池建筑好,调兵遣将,立刻会撕破脸。
别说和亲、纳贡,就是受天朝册封都不一定算是附属国,如回纥那样,只算是名义附属国。
其实,在李瑄的心中,是不承认这样的附属国的。
真正的附属国是白兰羌、苏毗国这样,唐军能直接调兵遣将。
后世一直认为,附属国主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通过武力征服,扶植傀儡政权的半殖民性质;二是通过自己强大压迫感,迫使别国成为自己的保护国。
这两种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政治上丧失独立地位,军事上受制于人。
当然了,大唐这个时代,肯定不能和后世比较。
许多名义上的臣服,就是国威的体现。
但有国威就够了。
吐蕃只要受李隆基册封,成为封号赞普,李瑄就不用来年再进攻。
否则以李隆基的脾气,八成会让李瑄继续进攻。
所以李瑄干脆主动提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表达一切以大唐,以圣人为中心的思想。
大唐的周边,不需要有太牛的国家出现。
天子,只有一个。
万夷,皆需服从。
《大非川破吐蕃、擒赞普书》整合完毕,李瑄将其封存。
李瑄又将这段时间整理的表功奏书、英雄勋章获得者、勇士勋章获得者、跳荡勋章获得者名单,交给李隆基。
其中英雄勋章只有安思顺、高秀岩、南霁云、王难得、哥舒翰、李朱师、李光弼、程圭八人获得。
他们斩敌最多,追击最深,也是诸军的大将。在李瑄的光环下,一场旷世大战选几个英雄,只能选他们。
其余主将,和一些精锐猛卒皆授勇士勋章,一共六十八人。
立下跳荡之功者三百三十六人,其中李瑄的亲卫就有三十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