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看看能不能再捞点人。
第二天,洛阳学宫。
所有学宫参与编书事业的人都踩着时间,匆匆往学宫中去,走的过程还必须保持君子风范,半点不能失仪。
没办法,他们现在有了被朝廷任命的祭酒——魏骁。
从前孙令暻和张宏一起管事的时候,学宫也有规章制度,但只是大致守则,比如只要早上不迟到,光着膀子赤着脚踩点到都没人管你。
但现在换了魏骁,他第一天来这里就用自己的扎实广博的才学让学宫中人没了挑他刺的理由,第二天就给学宫列了规章制度,就取名为《学规》
有违反者就罚,从洒扫学宫到站在门口倒背《学规》,是从最后一个字开始的那种倒背,都是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一下就能让你在学宫出名的惩罚。
《学规》是魏骁第二天掏出来的,不管是不是他前一天连夜制定的,总之当天他有把学规给在场大贤们传阅,有人反对那就和他辩论,弄到基本无人反对后就开始强硬实施。
在这压力下,短短三日时间,这些士人就捡起了自己的礼仪,哪怕脚下生风,上半身依旧看着不急不缓。
这变化没人能比孙令暻更有感知了,他瞅了两眼,对身旁的天子吐槽道:「陛下选的这个祭酒,真是个能人。」
认真的,不是瞎夸。
魏骁能树立起他的权威,天子的任命是一方面,他那让人无可挑剔的学识才是关键。
只想着不能迟到的士人也有注意到孙令暻,匆匆对他抬手一揖就路过了,没时间和他多聊。
就算有祭酒了,孙令暻也还是学宫的人,大家对他态度不会变太大,而且不少人在魏骁之后深刻体会到了孙令暻的好,态度难免好些。
还指望他能留下来,在某些事情上拦一拦魏骁呢,谁没事会得罪跟他们不走同一赛道的孙令暻啊。
匆匆路过的一个青年也是抬手一行礼,忽然看见了孙令暻身旁的小白,眼睛都瞪大了,立刻停下来躬身长揖。
「瞿东辰拜见陛下!」
除了后面被举荐进学宫的几位大贤和考进来人才,前头的大贤及其弟子们以及招贤令召来的贤才,基本都是见过天子的。
别人一时没认出来天子,他,瞿东辰,招贤令第一位的幸运儿,那必须要能认出来。
小白也想起来了这人是谁,「起身,你有要事就去,不用在孤这耽误。」
瞿东辰想想自己还没有什么建树,也不合适再天子这里碍眼,又是一揖,很听话的赶紧去学宫里。
有离得近的也听见了瞿东辰的话,停下来见到孙令暻在这年轻人右后侧毕恭毕敬的姿态,也跟着瞿东辰一样,行礼之后就去学宫。
孙令暻带着天子去了学宫里面开会的办公室,这里还是一开始小白拉着穆王孙丶丞相他们和那些贤者们初次见面开会的点。
没过多久,魏骁就进来了,手捧一大叠纸张。
孙令暻起身接了他手里的东西,魏骁手一空就规规矩矩的一拜,随后坐了下来,「陛下,这时学宫一年来简化的新字,学宫按照笔画丶偏旁来排序……」
小白拿了纸,一张张看着。
每章纸上都有原本字的周篆体,再是简化体,后跟着简单字义,比如璧丶琮丶圭丶璋丶璜丶琥这些。
简化的字还不至于是小白记忆中的简体字,但已经是又简略一些的繁体字了,每个字他一看都能认得。
魏骁继续介绍:「新字已定,新音陛下早已定了洛阳雅言,如何推广,一些士人主张以颂诗的形式在各地推广。」
颂诗,半唱半朗诵,用这种方式来推广,容易让民间也跟着一起学洛阳话。
「臣主张在长安丶洛阳丶各郡县都开雅言学堂,着地方官训导,为官者必须要谙官话,习新字,不然日后朝堂岂不是吵闹一通,毫无章法!」
在全国各地开班,专教大晋洛阳话,针对目标重点都是地方上的士人和官吏,乍一听有点离谱,但很实用。因为大晋朝堂,还有专门的翻译,干的就是给天子翻译不同地方官员的地方话。
小白刚去燕地的时候,也是幸亏队伍里有燕人,会说蓟州话。
「魏卿,你是有安排了?」
魏骁躬身施礼:「此事,上雍学派可为。」
上雍学派到哪儿都会开学讲课,广收门徒,有条件就搞间教室,没条件就席地而坐野外教。从基础的道德礼仪教到文字,只要有人想学,上雍学派的人就会教,一条干肉,一碗饭食,都能做听学的束修。
周祀还贫寒在家的时候,也是被上雍学派扫盲,奇水学派的祖师也听过上雍学派和溧阳学派的课。